據最新太原科技大學招生網和新疆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新疆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294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8408名左右,才可以考上太原科技大學,不過每年太原科技大學在新疆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新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太原科技大學
1、新疆高考2022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0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656名;
2、新疆高考2022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29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202名;
3、新疆高考2021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0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7647名;
4、新疆高考2020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2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8408名;
5、新疆高考2022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2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649名;
6、新疆高考2022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32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46名;
7、新疆高考2021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4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817名;
8、新疆高考2020年考生上太原科技大學的文科最低分需要46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836名;
二、太原科技大學在新疆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太原科技大學在新疆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新疆 | 理科 | 本二 | 400 | 17656 | 省政府 |
2022 | 新疆 | 理科 | 本二(單列類外語) | 294 | 8202 | 省政府 |
2022 | 新疆 | 文科 | 本二 | 426 | 4649 | 省政府 |
2022 | 新疆 | 文科 | 本二(單列類外語) | 327 | 2546 | 省政府 |
2、2021年太原科技大學在新疆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新疆 | 理科 | 本二 | 407 | 17647 | 省政府 |
2021 | 新疆 | 文科 | 本二 | 449 | 4817 | 省政府 |
3、2020年太原科技大學在新疆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新疆 | 理科 | 本二 | 423 | 18408 | 省政府 |
2020 | 新疆 | 文科 | 本二 | 463 | 4836 | 省政府 |
軍校畢業(yè)后的待遇
生長軍官本科畢業(yè)的授予少尉軍銜;對直讀研究生軍官學員,本科軍校畢業(yè)時授予少尉軍銜,研究生畢業(yè)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分別晉升為中尉、上尉軍銜。本科軍校畢業(yè)生長軍官的待遇級別定為十八級,相當于過去的副連職軍官待遇,保持了待遇保障水平總體不變,其他學歷的生長軍官也有類似政策設計。
據了解,分配到內地的少尉軍官,每月工資在9000元左右(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等除外)。分配到國家和軍隊明確的駐艱苦邊遠地區(qū)或高山海島部隊服役的軍隊干部,按照不同類別標準享受艱苦邊遠地區(qū)津貼、高山海島津貼。
軍校畢業(yè)待遇為基本工資加補助,越是艱苦的地方補助越高,基本工資根據所在部隊不同而不同。
300到400分能報哪些公辦二本大學
院校名 | 院校最低分 | 文理科 | 批次名稱 |
廣西外國語學院 | 393 | 理科 | 二本 |
河北外國語學院 | 393 | 理科 | 二本 |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 393 | 理科 | 二本 |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 393 | 理科 | 二本 |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 393 | 理科 | 二本 |
新疆工程學院 | 392 | 理科 | 二本 |
貴州大學明德學院 | 392 | 理科 | 二本 |
湖南工業(yè)大學科技學院 | 392 | 理科 | 二本 |
煙臺南山學院 | 418 | 文科 | 二本 |
長春光華學院 | 416 | 文科 | 二本 |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杏林學院 | 416 | 文科 | 二本 |
青島黃海學院 | 416 | 文科 | 二本 |
云南大學滇池學院 | 415 | 文科 | 二本 |
三、太原科技大學學校介紹
太原科技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重型機械本科院校,是一所辦學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也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技研發(fā)基地。學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yōu)秀高校(2006年)、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支持高校(2016年)。 1952年,學校前身山西省機械制造工業(yè)學校創(chuàng)建,近代中國機械工業(yè)奠基人、中國內燃機研制先驅支秉淵先生出任校長。1953年學校劃歸中央第一機械工業(yè)部。1955年長春汽校、漢口機器制造學校鍛沖專業(yè)并入。1960年更名為太原重型機械學院。1965年大連工學院、沈陽機電學院起重輸送機械專業(yè)并入。1998年改為省部共建、省管為主。2004年更名為太原科技大學。 學校秉承“負重奮進,篤行求實”的精神,經過六十余年不懈努力,現已發(fā)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文理科為兩翼,裝備制造主流學科特色鮮明,理學、工學、哲學、法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教育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相互支撐,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教育合理銜接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F有本科專業(yè)64個,其中,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5個,省級特色專業(yè)7個,省級優(yōu)勢特色專業(yè)6個,省級品牌專業(yè)1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yè)4個,省級一流專業(yè) 18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的專業(yè)6個。 學校現有省級“1331工程”優(yōu)勢特色學科1個,服務產業(yè)創(chuàng)新學科群2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5個,工程學學科位列ESI全球前1%;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擁有工商管理(MBA)、法律、社會工作、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huán)境、能源動力、交通運輸、工程管理10個碩士專業(yè)學位授權點;設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F有國家級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省級(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8個;省級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級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1個;省級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2個;其他類型平臺9個。 學,F有專任教師1263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60人,博士生導師56人,碩士生導師461人,集聚了一批*、百千萬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和山西省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學術帶頭人、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青年三晉學者”等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有省級重點創(chuàng)新團隊6個。2017年,我校重型機械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黃慶學教授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學,F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6000人,擁有國家級和省部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等優(yōu)質教學資源。學校設有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大數據應用創(chuàng)新中心、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基地。學校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yè)在山西省第一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連續(xù)十多年居全省高校前列。 “十一五”以來,學校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1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1項及省部級科技獎勵數十項,多次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國家重點工程科技攻關任務,2015年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數進入全國大學20強。2016年以來,學校在山西省“1331工程”建設中獲財政支持總額位居全省高校第四。 學校是產學研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先行者,2001年學校聯合太重集團、太鋼集團、柳工集團、徐工集團、山推集團等全國40多家機械制造骨干企業(yè)成立產學研董事會,先后與三一重工、中信重工、中聯重工、徐工、柳工、洛陽軸承等全國兩百多家企業(yè)建立了產學研戰(zhàn)略合作(聯盟)關系,并與江蘇海安縣合作建設海安鍛壓裝備產業(yè)研究院,與山西省晉城市合作建設晉城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院。 建校以來,學校先后培養(yǎng)出12萬多名優(yōu)秀學生,校友遍布國民經濟各個領域,許多校友成長為優(yōu)秀的科學家、一流的工程師和杰出的企業(yè)家。北斗三號總設計師陳忠貴,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陽升,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民,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岳普煜,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秀文,洛陽軸承集團公司董事長趙東海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學校堅持國際化辦學路線,先后與美國奧本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北佛羅里達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日本京都女子大學和日本豐橋創(chuàng)造大學等數十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聯合開展大學生“2+2”、“3+1”、等國際合作培養(yǎng)項目及教師互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