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史問廉》紀錄片共八集,分別為《興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濁之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全片站在縱覽中華五千年朝代演進的高度,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全方位展示了中國廉政文化的精華,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就分享《鑒史問廉之律令之矩》觀后感心得,歡迎瀏覽。
觀《鑒史問廉之律令之矩》心得體會
這集是給貪官的一個嚴重警告!
前五集的《鑒史問廉》,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這次則是讓我們見識了一些遺臭萬年的貪官污吏。
以貪贓枉法、買法縱貪死后又被斬首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法典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晉朝羊舌鮒。
貪財無厭的唐朝吏部尚書李義府,他與母、妻和兒子、女婿共同買官鬻獄。送禮者每天都擠滿門庭。以為其祖父重修陵墓為借口,大肆斂財20萬貫。王公以下,爭相贈遺,其羽儀、導從、轜輶、器服等,窮奢極侈。會葬車馬、祖奠、供帳,自灞橋至三原,七十里間,相繼不絕。 由于罪惡昭彰,皇帝終于下詔免去李義府官職,流放嶲州,后死在獄中。
明朝開國元勛朱亮祖,干擾執(zhí)法、包庇親友、誣告良臣,被朱元璋親手施以鞭刑處死。
清朝第一貪官和珅,從政29年,斂財11億白銀,相當于清朝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他建成了后成為恭親王府的豪宅,過著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最終也難免被一紙詔書白綾賜死,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其實人這一生,食不過三餐,睡不過一蹋。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92歲時寫了一首《寬心謠》,讀來發(fā)人深。
“每月領取養(yǎng)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寬心謠》對愁與喜、對為人處事、對俸祿多寡、對吃穿、對兒孫、對貧富、對忙閑等,無不作了樸實而深刻的闡釋,直讓人感慨佛家“得非難,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大師的平常心是何等的博大。
這一集同時也是一部中國反腐立法制度的發(fā)展簡史。
西漢的《二年律令》法典的制定,規(guī)定了“受賕以枉法,及行賕者,皆坐其臧(贓)為盜。罪重于盜者,以重者論之! 貪贓枉法者,與盜竊罪處以刑罰;貪腐達一定數量的,可以處以死刑。此令一出,出現了當時的官吏王立因其妻私自受賄而羞憤自殺。一時間廉吏叢生,政治清明,法律對懲治貪腐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西晉王朝的《晉律》規(guī)定了貪污與不孝、殺人等,均屬“不赦之罪”。
《唐律疏議》提出的“六贓”的定罪分類一直到今天,對我們的反腐立法仍有借鑒意義。《貞觀政要》記載,整飾吏治,嚴懲貪贓枉法,才使得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良好政治局面和社會發(fā)展。
現存于內鄉(xiāng)縣衙的明朝萬歷年間的《三院禁約》,是“刻在石頭上的反腐宣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詳細的對公務招待的規(guī)定。
朱元璋重典治國的治國方略,被后世史學家評論為“大力治貪成效非凡,幾有兩漢之遺風,且架唐宋之上”,他頒布了《大明律》和《大誥》,尤其是《大誥》中 80%以上的條目是用來處治官員的,并且規(guī)定百姓可以手持《大誥》,直接入衙抓污吏,解入京城面圣,沿途不得阻擋。重典之下,官員無不潔己愛民。
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法立奸胥畏,官清憑素心”。而當官員受不住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時,我們就應該制定法律、法規(guī)約束從政人員的行為。歷朝歷代的興衰歷史告訴我們,腐敗可能產生在開國之初、也可能產生在中期、后期,因而制度的約束應該與時俱進,時時監(jiān)控,不給官員以貪腐的機會,也就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大氣候,從而正常過渡到“不想腐”的預期狀態(tài)。
建立預防機制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預防腐敗的方式。比如從最初的人才選拔環(huán)節(jié)上加強對腐敗的監(jiān)督與制約,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完善選拔、考核機制,這樣才能把住公務員的“進口關”,從根本上堵住貪腐的通道。“晚清第一大案”發(fā)生后,咸豐皇帝處理方式特別嚴厲,對順天貢院的主考官柏葰處“斬立決”,同案的 50多人均受到嚴肅處理,此后幾年間科舉考試風氣肅然,為晚清選拔了不少棟梁之材。
在剛剛結束的中紀委十八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一項明確要求: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同時進一步解釋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工作管理也是重要的黨內規(guī)矩。”要求“各級黨委要加強監(jiān)督檢查,對不守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才能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觀《鑒史問廉之六律令之矩》心得
以貪贓枉法、買法縱貪死后又被斬首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法典被釘在恥辱柱上的晉朝羊舌鮒。
貪財無厭的唐朝吏部尚書李義府,他與母、妻和兒子、女婿共同買官鬻獄。送禮者每天都擠滿門庭。以為其祖父重修陵墓為借口,大肆斂財20萬貫。王公以下,爭相贈遺,其羽儀、導從、轜輶、器服等,窮奢極侈。會葬車馬、祖奠、供帳,自灞橋至三原,七十里間,相繼不絕。 由于罪惡昭彰,皇帝終于下詔免去李義府官職,流放嶲州,后死在獄中。
明朝開國元勛朱亮祖,干擾執(zhí)法、包庇親友、誣告良臣,被朱元璋親手施以鞭刑處死。
清朝第一貪官和珅,從政29年,斂財11億白銀,相當于清朝政府15年的財政收入!他在重金打造的恭親王府豪宅里,過著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最終也難免被一紙詔書白綾賜死,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其實人這一生,食不過三餐,睡不過一蹋。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92歲時寫了一首《寬心謠》,讀來發(fā)人深。
“每月領取養(yǎng)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寬心謠》對愁與喜、對為人處事、對俸祿多寡、對吃穿、對兒孫、對貧富、對忙閑等,無不作了樸實而深刻的闡釋,直讓人感慨佛家“得非難,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大師的平常心是何等的博大。
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法立奸胥畏,官清憑素心”。而當官員受不住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時,我們就應該制定法律、法規(guī)約束從政人員的行為。歷朝歷代的興衰歷史告訴我們,腐敗可能產生在開國之初、也可能產生在中期、后期,因而制度的約束應該與時俱進,時時監(jiān)控,不給官員以貪腐的機會,也就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大氣候,從而正常過渡到“不想腐”的預期狀態(tài)。
建立預防機制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預防腐敗的方式。比如從最初的人才選拔環(huán)節(jié)上加強對腐敗的監(jiān)督與制約,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完善選拔、考核機制,這樣才能把住公務員的“進口關”,從根本上堵住貪腐的通道!巴砬宓谝淮蟀浮卑l(fā)生后,咸豐皇帝處理方式特別嚴厲,對順天貢院的主考官柏葰處“斬立決”,同案的50多人均受到嚴肅處理,此后幾年間科舉考試風氣肅然,為晚清選拔了不少棟梁之材。
在剛剛結束的中紀委十八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一項明確要求:把守紀律、講規(guī)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同時進一步解釋說:“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工作管理也是重要的黨內規(guī)矩!币蟆案骷夵h委要加強監(jiān)督檢查,對不守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才能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
《鑒史問廉之六——律令之矩》心得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些流行于人民群眾中的口頭禪,表明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法規(guī)的尊重和敬畏。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更是闡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禮法的約束的道理。
《鑒史問廉》第六集《律令之矩》,體現了法律的尊嚴和神圣。第一個被梟首示眾的貪官:羊舌鮒。羊舌鮒在解決刑侯、雍子土地糾紛案時,貪戀雍子女兒的美色,不問是非曲直,就宣判雍子無罪,刑侯有罪。刑侯一怒之下,拔劍殺了羊舌鮒和雍子。后來,大夫韓宣子判刑侯殺人有罪,當處死,同時認為羊舌鮒因為貪婪被殺,是死有余辜,把他的尸體拉到繁華的大街上梟首示眾,借以警示世人。羊舌鮒身為執(zhí)法大夫,不能以身護法、執(zhí)法,反而以貪壞法,賣法縱貪,終于落了個死后棄尸于市的下場,他的名字從此被釘在貪官污吏的恥辱柱上,也首創(chuàng)了“貪墨”一詞。第一個畏罪自殺的官員:王立。王立是當時的一個獄吏,曾被縣令向上級舉薦為廉潔,但在“公示期”內,有人舉報王立收受囚犯家屬賄賂一萬六千錢,后經查明,此錢為王立妻子私下收受,王立毫不知情。但王立還是因慚愧和害怕而自殺。王立的自殺,表明了他對法律的敬畏,體現了法律的威懾力。第一個禁“吃喝風”的官員:易三才。易三才為縣令時,深惡官場迎來送往的不正之風,痛恨大吃大喝的官場做派,擬定三條禁令和一條關于過境官員乘馬坐轎、飯菜供應的具體規(guī)定,以及違犯這些禁約的處罰辦法,刊刻于縣衙旁的石碑上,以示警示。這當是歷史上的第一份“反腐宣言”。第一個劫獄被皇帝親手處死的官員:朱祖亮。朱祖亮的兒女親家倚仗他的權勢橫行當地,被縣令逮捕下獄。朱祖亮及其兒子竟然把囚犯從監(jiān)獄里劫出,遭到縣令彈劾。朱祖亮惡人先告狀,致使皇帝錯殺了縣令,明白真相后的皇帝十分震怒,親自動手,處死了朱祖亮和他的兒子;实壑煸氨匏篱_國元勛永嘉侯朱祖亮,證明了“反腐無禁區(qū)”,在法律面前,沒有“鐵帽子王”。除了貪官,還有監(jiān)獄和律令:第一座國家監(jiān)獄湯陰。周文王曾被關押于此,拘而演周易;第一部規(guī)定貪污是不赦之罪的《晉律》;第一部明確規(guī)定貪污數額多少才達到死罪的是《兩年律令》;第一部明確六種行為為貪腐的法律是《唐律疏義》,是為“六贓”;第一部規(guī)定百姓可以監(jiān)督官員的法律是《大誥》。以史為鑒,鑒往古今。
1月13日*在中紀委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有媒體統(tǒng)計,不到3000字的講話稿中,*至少 14次提及“規(guī)矩”一詞。他強調,“講規(guī)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也是總規(guī)矩。”并著重指出,“紀律是成文的規(guī)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guī)矩是不成文的紀律;紀律是剛性的規(guī)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guī)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當前,黨中央正在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黨中央以對腐敗零容忍的態(tài)度,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氣魄,用“猛藥去疴、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高舉黨紀和國法這把達摩克斯之劍,從嚴治黨,去除黨內毒瘤,捍衛(wèi)黨紀,維護國法,遏制腐敗,重構清正廉明的政治新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