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陳與義翻譯賞析

思而思學網
牡丹陳與義翻譯賞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陳與義的作品,這首詩的詩題是詠物,實際上是借物抒懷,表達了詩人思念故園之情。

原文:
牡丹
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牡丹字詞解釋:
①一自:自從。
②胡塵:指金兵。入漢關: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秶Z·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復之。”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xiāng)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鄉(xiāng),當時詩人所居處。
⑥龍鐘: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tài)之感。


牡丹翻譯: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鄉(xiāng)洛陽,路是那么的漫長。歲月使我變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獨自一個,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風中,欣賞著盛開的牡丹。


牡丹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紹興六年(1136),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xiāng)。他雖身離官場,但心系魏闕,對國事非常關心。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傳布人口的佳作。


牡丹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后于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xiāng)縣北,與烏鎮(zhèn)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說離自己的家鄉(xiāng)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xiāng)被金兵占領的時間也已經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么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xiāng)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tài)龍鐘,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xiāng)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個人資料: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