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學霸”的傳說盛行“江湖”。驚嘆于他們“神一樣的存在”,更激發(fā)我們一探“學霸是如何煉成的”。之所以成為“學霸”,自有不可忽視的天賦、基因使然,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許多“過人”之處。這里,我們走近紅極網絡的著名“學霸”,一起探究“學霸”為什么能成為“學霸”,我們能向他們學到什么?
吳佳俊在參加清華大學“地球村”活動
“我沒有異于常人的學習方法,可選的作業(yè)和項目,就盡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盡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
在清華園南北貫通的主干道——學堂路上,從郁郁蔥蔥到秋葉飄零,一年四季道路兩旁聳立的白楊樹下不時更換著各種海報:或“學術新秀”或“特獎學生”或“科技創(chuàng)新”,吳佳俊就是這海報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又是網上“傳說”的那般非比尋常。
兩篇論文已發(fā)表于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CVPR并被邀請為論文審稿人;與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等多名世界級教授合作;“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微軟亞研院優(yōu)秀成果獎”等重量級獎項數(shù)不勝數(shù);以近滿分的成績連續(xù)三年第一;利用經濟學雙學位開展與計算機交叉的激勵機制在腎臟交換網絡中的運用;熱愛社會實踐和公益,從甘肅農村到瑞士、日本、中國香港都有他的足跡……
從計算機到交叉學科,從科學研究到社會工作,這位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大四本科生,簡歷在網上曝光后,關于他“學霸”“神一樣存在”的“神話”風起云涌。
“其實我真的很普通,就和園子里的很多同學一樣。”初見吳佳俊,這位面龐清秀、鼻梁高挺的92年小伙子就迫不及待地告訴記者,這也是和他接觸中聽到最多的一句。當被問及網上的各種“傳說”時,并不過多關注社交網站的他只是羞澀一笑。
1月初,剛從美國交流歸來的吳佳俊仍然像往常一樣,騎著略微陳舊的自行車穿梭于清華園:聽講座、做實驗、改論文。
沒有異于常人的學習方法
9月,年僅18歲的吳佳俊通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保送至清華大學。
和吳佳俊一起經歷過高中競賽的蔣林浩時;貞浧鹚麄兊“戰(zhàn)友”歲月:“當時我們學校專門指導信息學競賽的老師離職了,新?lián)Q的老師還不熟悉,大家?guī)缀踔荒茏詫W。佳俊就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學習、經常請高年級同學做指導,發(fā)起‘互相出題和講解’的活動。最后我們寢室四個人三個都考來了清華。”
入校后,校內二次招生選拔使成績優(yōu)異的他進入了有著中國計算機人才“搖籃”之稱的清華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在清華園,這個班級還有一個親切的稱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創(chuàng)辦。然而,在這個通過層層篩選匯集的30余人的精英班級里,吳佳俊的開始并不順利:“大一上學期的幾門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一些基礎課程如《計算機入門》等比較復雜,學起來有點吃力。”
吳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學習方法,經常找班里的同學一起琢磨課業(yè)上的難題。“那時他經常忙到很晚,除了學習,還要花幾個小時處理社團的事,有時候我們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來,他已經離開了,幾乎是‘晚二朝七’的節(jié)奏。”吳佳俊的室友杜超總會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盡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證不困的呢?”吳佳俊笑著回答:“人一天睡5個小時就夠了,多了就是浪費時間。”
“其實,我也沒有異于常人的學習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點點,可選的作業(yè)和項目,就盡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盡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在吳佳俊看來,課業(yè)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具體的知識點,更在于培養(yǎng)思維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運用。
“科研之路漫漫,吾愿上下求索”
進入大二,吳佳俊開始了在“姚班”的科研探索之路。那年暑假,他申請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的機會,就此打開了一片新的視野。
也正是這年起,吳佳俊開始了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兩年多的合作。這段寶貴的經歷使他領略到處于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交匯處的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魅力:是否可以從靜態(tài)的圖片中去識別其他物體的動作。如僅從一張梅西踢足球的靜態(tài)照片而不是整個視頻就可獲取動態(tài)信息?如何將這些方法更好地應用在物體識別和圖像分割上?這些都成了他關注的重點。
此后,上課之余,他把大量時間“泡”在研究上,為了方便,實驗室的沙發(fā)隨便一蜷就是一晚。“過去幾年,熬夜測試算法對他而言,幾乎是家常便飯。甚至在特獎答辯結束當晚,他還馬不停蹄地連續(xù)奮戰(zhàn)兩晚,完成了幾篇論文的最后修改工作。”杜超說。
“佳俊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人。我們合作的時候我在清華而他在美國的實驗室交流,我們只能通過Skype等方式交換意見。雖有12小時的時差,但我每一次有問題找他,幾乎都能在網上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他除了負責自己的,也不忘適時提醒其他人的工作。”吳佳俊的科研合作伙伴,和他同在“姚班”的汪一寧說。
正是對這些領域的專注,吳佳俊已有兩篇論文,即《基于多示例學習的物體聚類》和《互聯(lián)網圖片的中層概念學習》,刊發(fā)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會議——IEEECVPR(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一個在領域內得到極高認可,甚至被許多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博士畢業(yè)標準的論文會議。
吳佳俊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隨后他先后接受了麻省理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和普林斯頓的實驗室訪問邀請。這期間,他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向CVPR2015提交了三篇論文,包含交互圖像分割、大數(shù)據(jù)動作識別等主題。
談及科研,他用了最樸素的兩個字——“堅持”來概括:“無論我們想在哪一行取得一些成績,都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種種困難與挫折,我們想要放棄或退縮,但只有克服這些困難,才能邁上新的高度。”
同行的人比到達的地方更重要
“我很幸運自己能在‘姚班’和清華這樣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成長,當你看到這樣一群有抱負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躍躍欲試的時候,是很難不熱血沸騰的。”這是10月,吳佳俊在清華大學特等獎學生答辯時講到的一句話。
在吳佳俊眼中,自己所在第一集體“姚班”確實有這樣的魔力:從清華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選擇約會對象成功率最高?在課堂上“懸賞”必勝客出題,90%的同學都能在激勵下25分鐘內解出。這就是“姚班”首席教授姚期智先生親自上課時的情景。
正如姚期智先生所言:“一批優(yōu)秀同齡人共同營造的競爭氛圍,是一個能夠發(fā)現(xiàn)興趣、激發(fā)潛力的模式環(huán)境。”姚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清華這些學生完全不比世界其他國家一流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差,畢業(yè)生在國外已經獲得相當大的名聲。只要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讓他們由內而發(fā)對學術研究工作產生熱情,這才是促成創(chuàng)新性學術成果的原動力。”
四年的大學時光,吳佳俊不僅專注于學業(yè)和科研,還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集體——清華大學“思源計劃”,投身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
在這個每年從全校選拔36人的新生隊伍里,他們秉承“飲水思源服務社會”的理念,每年暑假走西部,赴基地,做調研。
回首三年的“思源”生活,吳佳俊在總結中寫道:“武威支教中,黃羊川鎮(zhèn)土坯房中學生的求學環(huán)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成都的高新企業(yè)考察讓我看到國內既有廣闊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業(yè),又有熱情的伙伴,我們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學習工作之余,宿舍也是吳佳俊和伙伴們“打”成一片的地方:一起說三國殺、侃大山、互相推薦交流好書……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如今已經大四的吳佳俊已向多所頂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項目提交了申請,在談及未來時,吳佳俊靦腆一笑:“我想把做學問當成一生的理想。”
這個理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的“偶像”——姚期智先生。2004年,這個在美國生活30余年的科學家離開其任教的普林斯頓,回到清華園。針對國內基礎學科教學,融合國際先進方法,為清華學生專門制定了二十幾門全英文專業(yè)課程覆蓋計算機科學前沿領域,并親自執(zhí)教其中的6門。
大學四年,姚先生每一次用平淡話語回首往事和學生交流時,他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想主義風骨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吳佳。
“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你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在哪里。”
“理想的事情是你找到一件事情你又有相當?shù)哪芰,然后你又很有興趣。如果一個人能滿足這兩點要求,并趁年輕努力工作,這個人就相當幸福了。”
“我所學的東西能有機會在我出生的中國生根,有條件在該領域為中國培養(yǎng)出世界級的研究人員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我其實就是想在計算機科學研究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能把這門在生活領域的改變帶給普通人,讓他們感知到科技帶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這些愿景,吳佳俊相信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需要著急,“我們常說要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ㄎ迨甑臅r間來實現(xiàn)這些愿望,希望時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