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退休知青養(yǎng)老金調整方案政策【解讀】
養(yǎng)老保險每個省的政策不一樣,不過全國的都差不多,知識青年可以參加社會保障,下面是其他省的文件。
原國有企業(yè)固定工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人員、原城鎮(zhèn)知識青年和城鎮(zhèn)復員退伍人員(以下簡稱“三類人員”)如本人自愿,可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并補交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日前,我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轉發(fā)了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相關文件,對具體操作細節(jié)作出規(guī)定。
根據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湘勞社政字[2007]年1號《關于貫徹落實湘勞社政字[2006]13號文件有關問題的意見》文件規(guī)定,對原國有企業(yè)固定工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人員、原城鎮(zhèn)知識青年和城鎮(zhèn)復員退伍人員未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執(zhí)行以下規(guī)定。
1、三類人員的退休年齡:男60周歲,女55周歲。
2、三類人員補繳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2006年1月1日達到退休年齡,如本人自愿補繳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必須按規(guī)定補繳從參保地實施統(tǒng)賬結合制度起(我市是1995年8月)至2005年底前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1996年至2005年達到退休年齡的三類人員必須按規(guī)定補繳從參保地實施統(tǒng)賬結合制度至本人達到退休年齡期間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含本息)。按上述規(guī)定補繳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后,到退休年齡后,繳費年限仍不滿15年,實際繳費不滿5年,最多可往后延續(xù)繳納5年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費。截止2007年12月底,應參保而未參保的三類人員,今后不得以向前追繳費的方式增加繳費年限。
3、知識青年身份認定:(1)、1962年以來,城鎮(zhèn)青年由知青安置辦、四個面向辦、知青辦作為知識青年組織動員上山下鄉(xiāng)的;(2)、1968年以來動員城鎮(zhèn)居民下鄉(xiāng)隨同下鄉(xiāng)的子女,當時年齡在16至25周歲的,以及城鎮(zhèn)居民收回時,留在農村的子女年滿17周歲的;(3)、落實政策收回的干部、職工留在農村的子女,原屬城鎮(zhèn)戶口,收回時年齡在17至25周歲的。1979年3月20日后,落實政策收回的干部、職工、居民留在農村的子女不再作為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對待。
知識青年連續(xù)工齡計算截止時間:是指1980年12月31日后返城的知識青年,連續(xù)工齡計算的截止時間為1980年12月31日。
廣州近6成知青退休金2001至4000元最小已經55歲左右
在海南上山下鄉(xiāng)的部分廣州知青合影。
知青李葆瑩,她所拿的老照片拍攝于1973年,畫面上是年輕時的李葆瑩在海南國營紅光農場割橡膠。
知青胡向東,他所拿的刊登在報紙上的老照片拍攝于1970年,照片中是胡向東和兩個同為知青的妹妹。
知青藍繼紅,她所拿的打印出來的黑白照片拍攝于1969年,照片中藍繼紅(右一)正和舍友一起進行政治思想學習。
圖/廣州日報記者廖雪明
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中期,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開始進入尾聲。當年一批又一批的熱血知青們,如今又紛紛返回城市,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路……
據本報采訪以及調查搜集的54份廣州知青個人數據顯示,退休收入在2001元至4000元之間人數,占56%,多數知青為高中以下學歷。本報記者對比后發(fā)現,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并沒有因果關系。調查顯示,知青們在退休后,健康狀況最受關注。
當年同樣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幾十年后,他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當年的文藝女兵回城后,進入電視臺,還當上作家,退休后月入8000元,有房有車,但不算“好過”,她祈禱不生病,“只要有病,再多錢也是無底洞!
也有知青插隊行大運,趕上回城讀書好機遇,如今退休享受參照公務員待遇,退休金沒花有盈余去炒股,如今知青戰(zhàn)友聚會,他發(fā)現大家退休后的日子還算好過。
也有知青退休金維持日常開銷都有難度,“現在是病不起啊,最怕的就是生病!辈簧僦嗝總月退休金解決不了日常的溫飽,有病不敢醫(yī)。貧困出現代際相傳,他們同樣覺得虧欠了子女,擔心子女的住房問題。
與此同時,知青們也在為養(yǎng)老未雨綢繆,探索互助養(yǎng)老,選擇租金便宜的南海租房,回歸集體彼此照顧。
廣州地區(qū)知青養(yǎng)老狀態(tài)調查:
近6成知青退休金2001~4000元
當年,一批一批熱血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奔赴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們,叫做知青。算起來,最小的知青今年也55歲左右了。
時光荏苒,當年的青年,如今都已經邁入了退休養(yǎng)老的年齡。他們過得怎么樣,那段特殊的經歷對于他們的當下而言,又有著什么樣的因緣?
為了了解廣州地區(qū)知青們養(yǎng)老生活,本報特意發(fā)起了“廣州地區(qū)知青養(yǎng)老狀態(tài)調查”,走近他們這一群體,了解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
養(yǎng)老最關注健康
42%知青有隱憂
根據采訪以及調查搜集的54份知青個人數據情況來分析,在退休之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仍然有兩人,1001元至2000元的有4人,2001元至3000元的有11人,3001元至4000元的有19人,4001元至5000元的有1人,5001元至7000元的有1人,7001元至8000元的有6人,8001元以上的有4人。
從這一退休后的收入情況可以看出,低收入者仍然存在,但是是少數,而最大部分人的收入區(qū)間在2001元至4000元之間,共計有30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6%。其中,8000元以上的收入群體中,還包括了下海自己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知青,這部分知青屬于富裕階層,并不依靠退休金來生活。
從教育程度來看,初中文化的有15人,高中文化的有21人,大學本科的有13人,大專學歷的有6人。可見,多數知青為高中以下學歷。
記者根據收入狀況和受教育程度做對比后發(fā)現,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并沒有因果關系,一些擁有大學學歷的知青,由于原單位為企業(yè),所以退休后收入在3000至5000元之間,并不屬于高收入水平。
那么,退休之后,他們還需要贍養(yǎng)父母或者資助子女?對此,有39%的受訪者表示,仍然要在經濟上資助父母或者子女。此外,還有13%的人表示,雖然經濟上不用負擔子女的費用,但是要幫助照顧孫輩,所以,依然比較忙碌。
知青們在退休后,又面臨著什么樣的養(yǎng)老問題?在調查中,健康狀況是受到最普遍關注的問題。約有42%的知青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因為自己或者家人身體不好,所以在醫(yī)療方面的花費很大。此外,記者還注意到,有些知青雖然目前的身體狀況尚可以,但是卻擔心,如果年紀越來越大之后,會“因病致貧”。
“沒有病痛,目前生活狀況還不錯,一旦生病,經濟的負擔就會很重。”多位知青表達了憂慮之情。
此外,也有不少知青在接受訪問時指出,一些老知青從企業(yè)退休或者早些年下崗之后,經濟狀況一直都不好,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
一份捐款清單:
大多數人處于中間狀態(tài)
知青胡向東,是粵海知青網的負責人之一。對于目前知青們的收入情況,他倒是有另一份數據,可以說明一二。
“這是我們之前為了建設知青亭,捐款活動的一個數據統(tǒng)計!彼故玖艘环菪宰,“當時總共有3000多名知青捐了款,捐了200多萬元。”
根據胡向東的統(tǒng)計,其中能夠一次性捐款5000元以上的為17人,捐款1000元以上的有123個人,最小捐款額的也有120人,而大部分人的捐款數都在100元至500元之間,總共有2000多人。從數據上,呈現了兩頭小,中間大的形狀。
胡向東還告訴記者,捐款在10萬元以上的知青有5人,最多的一人捐了40多萬元,以補足知青亭的建設款。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下知青們的經濟狀況,困難的是少數,真正富裕的也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處于中間狀態(tài)!焙驏|說。
養(yǎng)老眾生相
“很多人說十年青春被耽擱,但我不這么認為。當時形勢,由不得你選擇,不存在后悔不后悔的問題。關鍵是自己的遭遇,做得怎么樣,是否后悔!67歲的陸友仁說。
退休每月7000元夠開支
陸友仁說,十年知青生涯,在生產連隊1年多,武裝連5年,場部中學3年。在武裝連時還擔任副指導員,在場部中學則先后擔任初中、高中班主任,這種待遇在當時簡直是行大運。
說起自己回城,陸友仁也慨嘆說,自己運氣實在太好了。當天,他到場部辦事,碰巧遇到單位勞資科的干部老周,就順口問了句,“老周,還送不送我去讀書?”老周就讓他去體檢。
“體檢時,碰巧學校來招考負責體檢的人還在那里。幸虧我認識的一個人跟學校負責招生的人熟悉,如果沒有他幫忙,學?隙ú灰!
陸友仁表示,退休參照了公務員待遇,比很多知青都要好,每月7000多元,基本上夠日常開支。
他也經常和當年一起的知青戰(zhàn)友聚會,發(fā)現大家退休后的日子還算好過,很多人都出國旅游!拔业耐诵萁鸹旧蠜]有花,都放在銀行,后來拿去炒股!
有房有車不敢言“好過”
今年62歲的宋女士說,當年插隊時到了兵團宣傳隊,因為戶口也轉過去了,生活條件都比較好。
宋女士說,自己在當知青時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也因此,在返城后,沒有回到家鄉(xiāng)長沙,而是落戶在了廣州;氐綇V州后,進入電視臺工作的宋女士,還成了一名作家。對于養(yǎng)老問題,她表示,自己退休的單位是省級單位,自己也是一級作家,退休后一個月有8000多元,基本夠用。
“我已有房有車,兒子已工作,情況還算好,即便這樣,不能有病,最關鍵的是不能有大病。只要有病,再多錢也是無底洞,我祈禱,不能生病。”
宋女士認為,知青的確面臨著嚴峻的養(yǎng)老困境。很多人進廠當了工人,后來又下崗失業(yè)。退休前的工資并不高,每個月還不到3000元,退休金就更低了,連日常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很多知青明知自己得了病,也不敢去就醫(yī),只能拖著。
下海賺來3個公司養(yǎng)老
64歲的李葆瑩是廣州知青中轉型成功的成功人士。
由于她從小就酷愛書法,毛筆字在廣州還得過獎。“沒想到這點特長卻在日后成了自己回城的‘敲門磚’。”
1975年,寶姐回廣州進了文沖船廠。休產假期間,她辦了一個服裝廠。到1995年,她又開始經營戶外運動產品。
寶姐的退休金每個月4000多元,但寶姐坦承,“現在我名下有3個公司,主要靠這個來養(yǎng)老!
“周圍還有很多知青,生活還非常困難,每個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有時戰(zhàn)友聚會,他們都不愿意出來,因為他們覺得沒面子!
全家3口擠在宿舍樓
知青10年,一批批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有甜有苦。
1970年,年僅16歲的梁凱蓉懷著一腔熱血到農村開展生產建設,但海南當時的日子卻比苦瓜還苦,沒肉吃,就連青菜都沒保障。幾經波折回城后,到廣州國光音響廠做了車間工人。說起自己的晚年生活,梁凱蓉憂心忡忡。梁凱蓉說,自己的退休金在當年的知青中算低的。
梁凱蓉的退休金對于維持日常開銷都有難度。如果生病支出多,連肉都吃不起!艾F在是病不起啊。最怕的就是生病,動不動就是好幾千元。今年體檢還好沒什么大問題,日子勉強還過得去,如果明年檢查有問題,那就很難說了!
梁凱蓉說,由于自己的兒子收入也不高,買不起房。長期以來,全家3口一直擠在一間30多平方米由單位分配的宿舍樓。“現在最操心的就是子女住的問題,感覺虧欠了他。”
有腫瘤就隨它去
1974年從南海農場回到廣州的藍女士,在文化公園做過講解員、在工廠做過車間管理員,也在市屬機關做過會計。而在退休之前,是廣州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商場的經理。
藍女士告訴記者,她目前的情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從事業(yè)單位退休后,享受公費醫(yī)療,在養(yǎng)老方面比那些下崗知青處境要好很多。不過,藍女士有位家人中風癱瘓,在這方面的經濟負擔比較大。
“我身體也不好,有病也不敢看,雖是公費醫(yī)療,但每次住院都要花幾千元。我去年已檢查出有腫瘤,懷疑是癌癥,讓我做一個自費檢查,9000多元,不想做,太貴了!
“確診癌癥怎么辦,那不是給家里添負擔么?如果不檢查,我就不管,能拖多久就多久。如果我要去治療的話,家里的負擔就會非常重,有病不敢去治!
知青們打算租房互助養(yǎng)老
未來怎么養(yǎng)老?廣州有些知青們有著自己的計劃??那就是互助式養(yǎng)老,重新回到集體生活中去。
一名互助計劃的參與知青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有人專門到南海附近看了房子,那里的房子租金比較便宜,適合他們這些老人家。
“現在很多知青還要幫著帶孫子孫女什么的,可能兩三年之后,我們就會正式開始實行我們的互助養(yǎng)老計劃!边@名知青告訴記者。
<iframe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vspace="0" allowtransparency="true" scrolling="no" allowfullscreen="true" id="aswift_2" name="aswift_2">
他們的想法是,參加的十多名知青租房子住到一起,所有的費用都共同來承擔,互相照顧,由于彼此之間都是已經熟悉的同學或者朋友,而且有著共同的人生經歷,所以在一起生活更能適應彼此。
對于這一個計劃,也有人提出疑問,認為彼此之間的生活習慣都不相同,能否在一起好好地相處?
對此,“我們本來就過了很多年的集體生活,現在不過是重新回到那樣的生活而已,對我們來說,沒有什么適應上的問題!庇媱澋脑O計者如是說。
這些知青認為,在實施上應該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他們依然希望政府能夠重視他們這個群體的養(yǎng)老問題,如果能夠由政府部門來出面解決,那么效果會更好。